欢迎访问内蒙古自治区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盟市动态
呼和浩特市以改革创新助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速增效

发布时间:

2025-01-24 09:59

信息来源:

“呼和浩特政务服务”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发布时间:

2025-01-24 09:59


信息来源:

“呼和浩特政务服务”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呼和浩特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盯“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手续复杂,涉及部门多,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突出问题,创新推出“4635”工作法,即重塑4项审批服务流程,优化6项审批系统功能,实施3项创新举措,提供5项增值化服务,推动重点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一、主要做法

(一)重塑四项审批服务流程,让项目早开工早投产。一是推行“多规合一”。整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各部门各行业空间性专项规划,建成基于“一张蓝图”的“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22个部门对项目提出建设条件、评估评价事项等要求,为项目建设单位落实建设条件、提供监管依据,加速项目前期策划生成,简化项目审批、核准手续,2024年通过前期策划生成项目398个。二是推行施工图联合审查。将“串联审查”改为“并联融合”审查,企业由过去的“四项审查、四个机构、办理四次”,合并为“四项审查、一个机构、一同办理”,简化办事程序,减少企业跑动次数。2024年,252个项目实现联合审图,联合审图率达100%。三是推行联合测绘。建成“多测合一”公共服务平台,入驻企业95家,工程项目建设全周期各阶段实现“一次委托、联合测绘、成果共享”。截至目前,共办理业务471项,平均为企业减少测绘成本约30%。四是优化联合验收。形成“4+1+X”联合验收模式。“4”是指规划条件核实、特殊建设工程消防验收或备案、竣工验收抽查、城建档案归集等四个必选验收事项限时联合办结;“1”是指将人防验收纳入联合验收阶段同步开展;“X”是指部分验收事项建设单位可一并申请,如通信设施验收、国家安全验收等,验收总时限由原来的60个工作日压减至13个工作日,助力企业早完工、早投产。

(二)优化六项系统功能,让审批效率更高更便捷。一是完成审批管理系统升级改造。对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进行3.0升级改造,将35个事项全部纳入系统进行网办;与国家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对接,纵向打通“自治区、市本级、旗县区(开发区)”三级系统壁垒,实现数据共享、“一网通办”。二是规范项目审批系统特别程序。组织相关单位梳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特别程序清单,以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为支撑,将“特别程序”区分情形加入系统功能模块,以系统管理规范审批用时。三是推动中介服务超市向2.0升级。印发《呼和浩特市网上中介服务超市评价规则(试行)》,实施“质量+信誉”双指标管理,入驻中介服务机构205家、中介事项26个。2024年共完成交易121次,服务金额1580.3万元。四是推动电子证照应用工作。实现9个电子证照在工改全领域、全流程应用。五是增强手机端的延伸应用。拓宽工程建设项目申办渠道,在“蒙速办APP”开通工程建设项目移动端申报功能,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从“网上办”升级为“掌上办”。六是工改系统提供智能引导功能。在审批管理系统增加智能引导模块,企业提交项目有关信息后,即可获得项目“精准画像”,并分情形提供操作引导服务。

(三)实施三项创新举措,让企业拿得更快成本更低。一是推行区域评估。市政府出资约5000万元对9个开发区(14个区块)共10大类评估事项进行统一评估,将98项评估成果全部公开,供企业免费使用。涉区域评估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审批时间缩短7天以上,推动“单个项目评”转变为“区域整体评”“企业付费评”转变为“政府买单评”。2024年,491个项目应用区域评估成果,为企业节约费用1310万元。二是推动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开发区出让土地时,提前明确地块亩均投资、能耗、安全生产标准等参数,企业拿地后即可迅速办理用地规划、工程规划等相关审批手续,为工业项目落地提供土地要素保障,2024年全市57宗园区工业用地全部以标准地方式出让。三是推进用地清单制改革。将涉及评估、审批、监管的22个部门承担的25项评估评价、普查事项整合为一张“用地清单”,企业拿地后由自然资源部门直接交付,2024年共交付“用地清单”18张。

(四)提供五项“增值化”服务,让企业有感服务增效。一是推行施工许可分阶段办理。建设单位可根据工期安排,分别申请“土方开挖和基坑支护”“正负零以下”“正负零以上”等阶段施工手续办理,较之前压减开工时间2个月以上。截至目前,已为45个项目办理分阶段施工许可证。二是持续推行施工许可证“告知承诺制”。选取“施工图审查合格书”作为承诺制改革事项,将工改系统与“信用呼和浩特”系统对接,构建以诚信为基础的事中事后监管模式。该模式入选《城市营商环境创新报告》全国创新成果案例。三是创新推出“企业明白卡”。以“二维码”形式展示社会投资工业类项目、社会投资住宅类项目、政府投资房建类项目三种项目包含的84类行政许可事项名称、办理时限和联络员、流程图和办事情形、事项审查标准,通过“扫码展示”方式,让项目单位明白“找谁办、怎么办、什么时间能办完”。四是提供“管家式”服务。企业服务团队围绕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金融、法律、人才、科技、政策等服务,聘请327名企业服务专员,全天候解决、解答和办理企业所需;在市县(旗区)设立企业服务专区10个,设立服务专席、开通服务专线。2024年共收集整理惠企政策701个,设置网上政策服务专区,提供“免申即享”服务。审批服务团队提供专业审批,全市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共设置15个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专区,88个进驻部门配备508名专业审批人员,实行“一窗受理、集中审批、统一出件”。帮办代办团队为企业提供帮代办服务,设置“帮办代办”窗口27个,配备代办员273名,为517个项目提供“点对点”服务、上门服务。截至目前,提供帮代办3600余次。五是创新“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推出“水电气暖网联合报装及外线审批”“洪水影响评价类审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与人防建设审核意见”等10个工改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通过部门协作、流程优化,审批时限缩短60%、跑动次数减少50%、审批材料压减50%、办理环节精简66%。

二、取得成效

住建部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建筑大学联合组成评估组开展“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第三方评估”,评估组赴全国36个样本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通过线上调查、企业座谈会、访谈等方式,围绕政策完备度、系统成熟度、审批便利度三项指标进行评估。在2024年8月,评估结果公布:呼和浩特市作为自治区唯一参评城市,总得分62.51分,在全国参与评估的36个样本城市中排名第20位,较2022年(上一轮)评估排名提升5位。

通过一系列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领域改革创新,呼和浩特市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事项从70项压减到35项;社会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从208个工作日压减至48个工作日;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从216个工作日压减至56个工作日;简易低风险类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10个工作日。截至目前,在自治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中,呼和浩特市“联合审图项目占比”“联合验收项目占比”“项目策划生成占比”“区域评估应用占比”四项指标均在全区12个盟市排名第1位。

三、工作启示

一是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思路。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之所以能取得较大成效,归根到底是在走出去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基础上,把符合呼和浩特发展实际的经验做法引进来的结果。2022—2024年期间,呼和浩特市在赴广州、浙江等先进地区广泛调研、学习借鉴了10余项先进经验。比如,分阶段施工许可、施工许可证“告知承诺制”均为学习借鉴广州市改革先进成果转化为本地适用的结果。

二是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原则。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发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行政审批等10余个部门,有多个阶段环节,需政府发挥统揽协调作用,相关部门、建设企业积极参与,形成改革合力,共同把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比如,工程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许可阶段、工程规划许可阶段由自然资源部门牵头、施工许可阶段由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部门牵头、竣工验收阶段由住建部门牵头,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牵头部门。对于多个部门议而不决的卡点就需要政府居中协同、高位推进。为此,呼和浩特市建立了《审批牵头部门管理办法》《领导小组办公室议事规则》,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规范高效开展。